因为前一阵子和领英的一次直播,我想起来重新看看我多年没用的领英账号。
因为没有找工作的需求,领英上找我联系的大部分是不认识的人,所以这些年似乎也没有用这个平台的必要。
重新设置了密码打开之后,猛地发现,霍,竟然有超过280万关注者。
我去看了一下另外几个名人,Ray Dalio是252万。
我突然有种被冲昏了头脑的感觉,那就是说,我比他的关注者还多?
将信将疑中,我专门问了内行的朋友,说你们这都是垃圾账号么?答,我们的数据都是真实的!
那太好了,我就开始用啦! 我正好最近在做今年最后一期海外职场工作坊,这岂不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和招生平台?
但是开始用了几天,发现不是这么回事。
领英有一个很好的用户数据体系,你发一个帖子,可以看到多少人能看到你的帖子,就是“Impression”。我想咱们刚开始, 不要有太大雄心,发一个东西,有10%的follower看,就很不错了。
280万的10%是28万。看数字感觉还是挺高。那就再狠砍一刀,1%,这够谦虚了吧。那应该有28000 impression可以作为一个小目标。但是我发了以后,发现平均impression远远达不到28000,而是几千,而且要几天的积累才到!也就是说,只有0.1%左右的人看。
这让我不仅仅是震惊,沮丧,甚至有些屈辱感了。
啥情况?
后来想了想,不外乎有三种可能:
1. 这个平台有很多僵尸账户和假账户。如果是这样,那别的大V应该impression 和我差不多。显然他们的是要高很多的。那为什么关注我的假帐号这么多, 而且多达99.9%?这似乎不合理。
2. 这些账号曾经是真的,但是现在已经不用领英了,退出了,卸载了,但是账号在后台还有。如果是这样,那流失99.9%的用户,这么大的问题,平台应该早就关注了,因为如果这个假设成立,不会只有我一个人遇到这样的问题。
3. 这些账号是真的,但是上不了,为什么上不了?因为在伟大的墙后面了
看到第三个可能性, 说实话,悲从中来。
因为如果这样,他们并没有消失。但是墙一竖起来,我就找不到他们,他们也找不到我了。只有一些“账号”,像幽灵一样飘荡在这个平台。
我第一次用领英,应该是2008年前后,曾经用了十几年的头像照片就是那一年拍的。
看看领英记录,很多记忆突然活了过来,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。
我是2008年第一次回国工作,那是我出国8年以后第一次回国。项目在上海,客户是一家医疗领域的外企。项目启动第一天,早上9点钟要到客户那里开会。
我从美国飞到上海,那天一早,提前10分钟到了客户在的写字楼。
一进写字楼的大堂,立刻傻眼了,满满的都是人!人虽然多但不混乱,男的大多西装革履,女的大多妆容精致,我没见过这场面,还以为有什么活动,看了一圈才知道大家都在排队上电梯。我虽然是从美国回来,但那一刻感觉像乡巴佬进城,没见过上海写字楼这样的世面。
记得那时候站在拥挤又有秩序的写字楼电梯厅,周围是完全陌生,同时又倍感亲切的国人,感慨万千。那时候我和自己说,怪不得中国经济腾飞,看看这写字楼电梯厅里的人的精神面貌,答案都在里面了。
有点不敢相信,那竟然是15年前的事了。那几年的经历里,有几个面庞,很随机地从脑海里浮现出来。
一个是我在南方某城市访谈某医院的医药代表。小伙子业绩出众,我在医院跟他半个工作日,问他秘诀是什么, 他说,嗨!其实主要工作不是讲什么药品信息,那些医生早就知道了,讲也就是那么几句,多了也不能讲。 让医生多开我们的药,说到底能做的就是让医生总能见到你在他眼前晃,所以所谓工作的主要内容, 就是各种跑腿,医生门诊前你就到, 给医生买个早饭,医生下门诊,你看有啥需要跑腿的,帮医生送干洗,送孩子。医生开会,你帮忙做PPT。最近我更忙了,因为医院有运动会,我要替医生去跑短跑!后来才知道,不仅我去,别的公司的医药代表也去, 这比赛,和着是医药代表之间比!他然后说,没想到当医药代表还需要这么全面发展。
一方面,这让我觉得匪夷所思,无奈可笑,另一方面,你又能觉得他高兴得很,有钱赚,有业绩,谁不高兴。那一阵子所有的医药企业在中国的生意都蒸蒸日上。
不知道这个小伙子, 现在在做什么。
第二个,是我书里写过的某外企C老大。新加坡人,每天阴着个脸,但业务超级强,全公司上下都极敬重他,又害怕他。我看到他总想起来俾斯麦。他一个人住酒店式公寓,家人都在新加坡,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。 如果不出差,他就超级早到办公室。我记得那时候还想过,他来这么早,肯定不需要电梯间排队吧。 他每天路过我们做项目的办公室,最大的快乐就是嘲讽我们这帮“博士”,对市场,渠道,“啥也不懂”。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苟言笑的人,有一次和我说起来他的第一个老板,荷兰人,在中国收养了两个孩子,都是残疾人,其中一个有非常严重的眼疾, 流血流脓,看起来惨不忍睹。他问老板,为什么不收养一个健康的, 老板说, 你不知道,我们收养这两个孩子,得到的爱远远超过我们付出的。这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。说这一段的时候,他柔软得很。这个在他身上巨大的反差,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。
不知道俾斯麦现在是不是还在中国, 在做什么。
第三个,是麦肯锡的前同事,哈佛博士毕业,人灵光能干,一嘴牙是美国牙齿广告那样的白。和当时所有美国名校毕业回国工作的人一样,他对未来充满希望,特别是在上海这种地方,从基础设施到文化,都和美国大都市可比,甚至更好,同时又是家乡,有好吃的中餐,有朋友和家人。留学之后回国工作,真是不二之选。
有一年他跟我们说,他要结婚了,未婚妻是原来大学的同学。再后来,说其实自己是同志,再后来和自己的同志伴侣通过代孕要了孩子。
虽然一方面你能感受到LGBT群体受到的压抑,但是也庆幸上海的微观开放。同志也可以追求正常的家庭生活,有伴侣和孩子。同时也觉得被假婚的大学同学,很可怜。
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,有没有遇到新的爱情, 有没有又结婚。
最后一个,是客户里的一个高管,在美国工作过很多年从总部调回到中国,有五十多岁了,人很谦虚友善,戴一副金边眼镜,又有美国多年的工作经验,回到上海也受国内的老外老板的重视。但是他手下的同事,谈起他来总是避免评论。我不知道是什么问题。后来有一次我们对一个议题做访谈,他表达了观点A,一天以后我们去和他老板做汇报,对同一个事情,老板表达了和A相反的观点B。这时候这个客户就很主动的说,我的观点也是B!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。后来他语重心长地和我说,一诺,这是在大企业的生存之道,不要以为在外企就不需要,我在美国这么多年,你看我不也很成功?!
我只能笑笑, 说Good for you!
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,是不是早已光荣退休, 在某个阳光海滩, 回顾自己成功的一生 。
这些人和事,没有什么是惊天动地的,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得特别清楚。
现在回想,那些年看到的经济的发展,社会的进步。各种“宏大叙事”其实都是马后炮。真正的发展,是这样一个一个并不英雄,甚至并不高尚的人,带着自己的小私心,为了更好的生活, 在一个个企业里工作,做出来的。有的是真的在创造价值, 有的是混办公室政治。企业里有冗余,有办公室政治,其实也不是世界末日,虽然这个人是你同事的时候,会感到痛苦, 但退一步看, 当大环境正常的时候,只要企业可以做事,只要有肯干的人, 企业总会有发展。
而只要企业有发展,就会有交流,有往来,而中国人的学习能力超强,只要看到外面的世界,只要想做,都可以做得更好。
我在中国的外企的那些年,觉得中国的员工是work ethic最好的一批人,工作勤奋而努力。
回到2008年我在国内的第一个项目的第一天,我们开完项目启动会,说了一下我们需要客户提供哪些数据。开完会都已经快6点了。咨询公司加班是日常,所以我们出去吃了个饭,然后回到麦肯锡上海的办公室,继续工作。晚上9点,我收到一封邮件,发现我们跟客户要的数据,客户都整理好发过来了。我当时就震惊了,因为在美国,没有人会加班给你发数据的,你要完了需要不断地催。有时候催到一半人家休假去了,你只能无奈地干等。这样一个数据要求给美国的客户的话,我最乐观的估计,也是一个星期后才能拿到。
所以我知道,发展不是冷冰冰的数据,是一个个这样的普通员工,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,投入时间,精力,每天挣命一样地做出来的。
但现在,他们就这样“消失”了。
280万,还只是在我账号上能看到的,如果我的数据只剩下了1% 不到,总体数据会是怎么样?
前几天看到一篇Z3丰的文字,西南财大的确痛失了诺奖,不是你们想想的那种痛。
不是因为不够努力,
不是因为评价体系,
只是因为,断了联系。
我想问问,这280万找不到的人,是哪种痛?
无声无息,就隔断了99.9%。
细思极恐的痛。